产品工作记录(一)

2020年下半年,我们开始着手设计一款新产品。至于为什么做这款产品,我理解领导是基于两方面考虑:一方面,随着对当前产品的认知加深,对其抱有的期望值也逐渐丧失,团队需要新的刺激,避免成员不稳定流失;另一方面,如果领导希望更进一步,需要有实质性的业绩进展,这显然是当前产品无法实现的目标。

在产品选择上,并没有使用经典的先发现市场需求,后演化产品的思路。而是通过自我构思,架构出了一个产品形态。这建构的产品形态中,我们提出的愿景是——摆脱信息茧房.

2013年今日头条依据机器推荐,迅速崛起,后面一骑红尘。随后头条内部产品的发展(包括抖音、西瓜视频等)都依托强大的推荐能力。机器推荐在迎合用户喜好的同时,弊端也日益明显——机器在不断推荐用户看过的、近似的内容,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。从理性上看,信息茧房是不好的,因为它会造成认知偏见(Cognitive biases),思维僵化,与时代脱钩。

当然这样认知,我们不是第一个。早在传统媒体(搜狐、新浪新闻)尚未没落,头条尚未崛起的时代,关于人工推荐(编辑精选)和机器推荐的争论就很激烈。信息茧房作为机器推荐的弊端也被提出。只是结果证明,谁也无法违背人性——人都是懒惰的,不喜欢甄别内容的,机器推荐能更好的迎合人性。

机器推荐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,但并不意味着在价值取向上的胜利,正如张小龙(微信创始人)极为克制的机器推荐思想。我仍然相信,一个好的企业需要赢得尊重,并不仅仅是赢得利益。带着这样的价值取向,我们希望可以做出一些努力。

当然,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意味着商业方向,毕竟商业产品还是要追求商业成功。为了迎合人性,完全依赖用户主动探索是不可靠的,所以推荐是必然的。所以我们的问题便变成了:刨除单一的机器推荐,推荐还有什么出路?社交推荐似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,微信视频号的成功也应证了这一点。网易云音乐提供了 用户创建歌单——系统识别歌单相似度——系统推荐歌单的产品路径。利用人与人兴趣的相似度,来提升推荐内容的品质,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。

如何将产品从一个理念落地为一个产品?我们开始了第一步的探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