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夜和许久未见的孟先生语音近2个小时,有很多感慨,有必要记录一下。
孟先生算老来得子,其父亲在近50岁时才有了他。学至高中,未上大学。曾在北大哲学系旁听一年有余,思想成熟却不古板。酷爱机械,工作之余申请有 个人设计专利。我们曾公事一家公司,相处半载,相交甚欢。他算是我的贵人,有引荐之恩。
孟先生从公司离去后,开始从事机械设计工作。和邢台一机器制造厂老板合作,制作冻肉切割机,而后根据市场需求和利润情况,先后设计了鸡翅串串机、豆皮串串机、阿胶切割机等。夙兴夜寐,不知疲倦。
他说了两个事情,让我尤为感动。
孟先生合作的老板起初每月给他6k元,算是薪资。一次交易中,孟先生设计的机器(不记得具体是哪一类了)售价6w,老板只给他2k.孟先生不满,和老板交涉,希望自己能够以合伙人的身份与老板合作,而不是打工者。谈及分红占比,从50%降至10%,老板依旧不愿,只得作罢。随后研发新机器,孟先生主动提出承担售后维护和销路拓展工作,老板欣然答应。之后95%销路由孟先生开拓,盈利大增。老板主动与孟先生沟通,双方分红各占5成。我问起孟先生既然同时掌握技术核心和销售渠道,为何不出来单干。孟先生认为,既有的业务肯定不会再有分成变化,一方面觉得老板对其有引路之恩,另一方面既有业务太小,不值得为此与人分家。随后有新业务可以自己独立去做。
另一件事是孟先生提及成就感。孟先生制作的阿胶切割机有两个主要竞争对手,在一次拜访客户时,客户提到:前些日子和其中一对手喝酒,言到最近生意被孟先生团队挤占厉害,同时也在工厂中研究过孟先生设计的机器,确实比他们的好。孟先生说,得到竞争对手的认可是一件非常令他开心的事情。他说:“这个市场很小,竞争对手屈指可数,且都已上年纪。只要你稍加努力,就能超越他们,成为行业的领头。倒不是没有更强的人,而是更强的人看不上制作这种机器,或者发现了比制作机器更加赚钱的领域,久而久之做这一行的就几家。”
第一件事为孟先生的气度折服,第二件事则感慨于切入点的重要性。互联网一直讲究蓝海战略,大家都知道蓝海难寻,或许只有真正跳进海里才知道哪片海域还无人问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