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交/社区产品认知

Timeline

timeline最早由facebook提出,核心价值是将关注对象从人的维度打散,在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流内展示所有关注对象的最近动态。本质上是提升了用户的浏览效率和体验。

timeline核心部分

timeline的核心包括:时间、关系、互动。以下逐次说明:

  • 时间:时间为timeline提供了排序逻辑,是动态流的核心秩序。
  • 关系:动态漏出的核心逻辑,没有关系就没有动态流。
  • 互动:互动为timeline社交线上化赋予意义,是增进关系的关键。

如何增加timeline价值感

因为时间和关系的相互作用,使得纯粹的关系动态流内容质量很难得到保证,即信息密度不足。站在运营的角度,我觉得让timeline有意义的可行思路是有3个:

  1. 增加关系浓度。像微博明星粉丝或者朋友圈好友之间一样,用户更加关注这个人的内容,而非内容本身。需要我们尽可能帮助用户增加对关注对象的了解,增加有效关系(不是随意关注)。
  2. 提升内容质量。单纯内容,可以从如下维度判断质量——1.大众化内容,受众广 2.目标用户喜欢 3.容易消费,容易复刻(孵化更多创作者)。针对我们产品,更加建议围绕”真实“营造内容生态。
  3. 互动仍然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是否可以尝试引导生产一些大家可以互动的动态,话题活动?抱歉,我没有特别好的思路。

关系&算法

抛开时间流,更多可以操作空间是增加算法推荐。算法推荐是一个很大的命题,头条崛起后,算法被证明是提升内容质量的一大利器,且用户基数很大。那么针对社交/社区产品,基于自己在做的产品,提出如下看法:

  • 用户关系和内容推荐算法是解决内容质量的两种方式,两者的代表分别是微信和抖音。
  • 推荐算法是解决用户浏览内容质量的一大利器。
  • 对于关注动态流,存在关系密切程度和连接人数两个维度。
  • 用户间关系越密切,对内容质量本身的要求就越低,对内容的真实性、互动性要求越高。随着用户间关系的疏远,对普遍意义上内容质量的要求就越高。为了满足内容上的要求,算法需要承担的工作也就越多。
  • 随着链接人数的不断增加,动态流势必走向内容冗余。可以回想我们关注的微信公众号,当公众号达到一定数量,很少能全部查看所有新文章。此时,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取关一些用户,而更多的用户则会逐渐放弃对关注流的喜爱。本质也是信噪比的问题。
  • 推荐算法本质上就是将更合适的内容推荐给用户。
  • 推荐算法在解决内容质量的同时,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人。即:优秀的人生产优质的内容。
  • 对于社区/社交产品,推荐算法不可避免的降低了用户的掌控感,而掌控感对社区/社交用户是重要的。
  • 推荐算法的利弊造成很多产品决策上的游弋。twitter在尝试推荐算法后又迫于用户压力保留之前的纯粹时间流;抖音在强大推荐情况下不断尝试加码关系。
  • 算法使人沉溺;关系带来信任,信任更加持久。

算法和关系针对动态流,是天平的两端,具体如何平衡,关键在于面对的用户希望的结果。

圈子

圈子是一个成熟但并不成功的产品形态。圈子就像是我们线下的社团、组织,依托于某一主题形成的人集合。这个主题掺杂了喜好、目的等。

理想圈子(个人看法)

一个理想圈子应当包括优质的内容、深入的互动、彼此的认可。以下具体说明:

  • 优质的内容:因为主题的不同,优质定义差异很大,连通上面提到的内容质量。圈子内容在真实的基础上更强调符合圈子属性的特质。比如黑话、比如亚文化等特质。
  • 深入的互动:圈子内动态的互动内容核心是讨论性质的,而非赞美性质的。当然,赞美性质互动有存在的必要,但是不能给圈子带来持久的活力。
  • 彼此的认可:让每一个进入圈子的用户感受到我们是同类。

如何让圈子有价值

根据上面提到的理想圈子形态,我觉得有如下方面我们可以有所作为。

  1. 核心用户培养:无论是优质内容的产出还是深入的互动,都需要依赖核心用户。核心用户如何筛选、培养、激励可能是我们运营圈子最重要的事情。
  2. 圈子内容质量:如上面提到的,内容要真实且符合特质。圈子内容宁缺毋滥,用个人使用其他产品圈子感受上判断,能接受圈子内容更新不频繁,但不能接受圈子里的内容质量不行。
  3. 彼此的认可:认可来源于互动,基于动态的互动引导很重要。

处CP

处CP是用户排遣寂寞、约、直接交友的娱乐场所。当前处CP在我们产品中相对独立的提供了用户价值。

处CP当前困惑

当前处CP类产品普遍是一个PK颜值的舞台,我一直在想,是否有可能将这种产品形态设计为展现个性的舞台。这其中的差异点在于,颜值是群像化喜好,能满足用户对美的生理性需求,是基础需求。但用户在左右滑动过程中,并不会对个体产生个性化认知,后期如果不通过直接私信沟通接触,基本无法形成主观映象。展现个性是一个个体区分,与浏览者的兴趣直接相关。会吉他、懂外语都是能区分与大众的特点,即便用户不接触,后期看到也会有一个局部的认知,更容易形成互动。

如果将这种类型的产品流程框定在:偶遇 —— 破冰 —— 互动 —— 形成关系 —— 沉淀资产几个步骤。在偶遇层面,相比于个性,颜值类在数量上具备更大的优势,单位时间内用户可以浏览更多的人。而破冰和互动层面,我更加觉得个性占据有利位置,至少我们彼此可以针对感兴趣的特质展开沟通。

或许有一天市面上会出现用探探的壳子,做兴趣交友事情的案例,期待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