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2021年10月25日,装修筹备正式开始!
- 11.8、11.10-11.11 刨墙,垃圾堆到楼下
- 11.14 水电定位(电工师傅&全屋定制一起)
- 11.17~11.19 中午 水电改造:先电后水
- 11.19 窗户安装,买主卧空调安装窗外部分
- 11.20 线上团购会,早上十点左右伟星厂家的过去做水管打压实验,瓦工师傅进场
- 11.21 地砖墙砖运进来
- 11.22 抹平厨房
- 11.23 抹平厕所的刨墙坑洼、和瓦工沟通哪个砖贴哪个房间。厨房,卫生间都做了防水。
- 11.24 抹平,卫生间、厨房做防水(绿色连续三天,每晚做一次)。阳台先上一层地板,再上保温。
- 11.25 瓦工铺地砖,安装防盗门。确定波导线和过门石的砖。
- 11.26 铺砖,先铺地砖,后铺墙砖(砖:塞尚伊派),送到波导线和过门石。
- 11.27测试漏水不漏水,买烟机,顺便买了其他海尔电器。
- 11.28-11.29铺地砖,阳台墙砖
- 11.30卫生间瓷砖
- 12.02 瓦工结束,木工进厂。瓦工已完工、预约厨柜、衣柜、木门、商家测量。
- 12.03 早上木工过来吊顶及、窗帘盒。木工会把客厅假梁,幕布那一块的顶,还有走廊吊顶都做了。
- 幕布尺寸确认发到群里。
- 木工完工。
- 12.04 买立邦涂料、防锈漆;日上木门、门套、踢脚线
- 12.05 定卫生间门、大理石
- 12.06 晚上 我们去量一下电线盒具体要放的位置,在墙上画一下
- 12.07 电工 改水电
- 12.08 油工进场,墙面找平(找平后,全屋定制复尺(上石膏)
- 12.09~晾干墙面
- 12.10 下午3点半,日上木门、卫生间门、大理石上门测量;4点全屋定制上门测量。
- (工长:这周找平,下周上涂料,中间间隔主要为了让墙面干一下)
- 12.11 去源氏木语看家具。定美联商城欧普吊顶。看卫浴柜子、洗脸盆、花洒、智能马桶。电源插座、面板、灯。木门、门套核对实际价格,付尾款。
- 12.12 去房子,确认凉霸预留线,3条线(2根控制线),确认厨房热水器插座是否被瓷砖盖住了,需要凿开。下午1点去全屋定制核对复尺后方案。定美联天地罗马卫浴卫生间柜子、洗脸盆、花洒。网上买插座面板、床、床垫、沙发、折叠餐桌。
- 12.13 刮第一遍腻子
- 12.15 安石膏线
- 12.16 刮第二遍腻子,上午9点全屋定制二次上门复尺(安石膏线后复尺),吊顶上门测量。
- 12.17 卫生间柜子上门测量。
- 12.18 自己涂第一遍防锈漆底漆
- 12.19 自己涂第二遍防锈漆底漆
装修记录
工作能力提升方向思考
今天看到一个说法,我很认同,说一下感受
1 | “自己做了 7 年的小公司老板,最近 1 年又和中厂老板打交道,我大概比较了解老板喜欢怎样的人。 |
第一点我做的算是比较好的。对于领导交代的事情,一般会给一个时间预期,进度说明,和结果反馈。
第二点做的就比较一般,不知道该怎么主动发现问题,以及什么样的问题应当告知领导。
第三点是比较模糊的部分,这个系统的概念可以是组织结构,流程框架,产品系统等等,不能一概而论。但是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确认的事情。
带着妈去医院
昨天带着妈去医院看病,她住东城,我在西城,为了节省时间,我们约好在医院门口见面。我提前在网上约了9点-10点的号,但是妈早上有一份临时工,找不到合适代班的人,就在完成工作才出发。导致我们没有在指定时间签到,排号。
我是9点30分到的,因为妈说需要晚一点,就在医院门口等她。因为担心她找不到医院,就打电话过去,连续几个电话,都没人接听。过来一会儿,妈电话过来说上公交车了,预期20分钟。我接着等,又过了20分钟,我打电话过去,依旧没有人接。因为我是在医院东门等她,担心她走到其他门(之前我们都是从西门入,穿过医院病房区,走到东门门诊楼),所以我从东门走到西门,发现疫情期间西门关闭。担心妈来了不知道怎么从西门绕到东门,又是电话,无人接听。接着等,等了很久也没有回电话。有些生气,感觉电话用成了传呼机。
于是自己从西门找到一个缝隙,通过导航走到妈下车的地方。结果刚到车站,接到妈的电话,说已经到东门了。我只好再绕道到东门,一来二去花了很多时间。上午的号也不能从自助机器上取出。
下午因为医院人工窗口的失误,导致我们在医院白等了3个小时。我跟妈说要找医院理论,妈以“民不与官斗”的说辞希望我不要去找了。我气不过,还是去了。给妈看完病后,在二楼接受那个办事人员的道歉。
原计划半天的历程花费了近一天时间。中间有几点希望记录下来,告诫自己不要忘记:
- 亲人来电话,一定要及时接或者回复。那种毫无安全感的等待很糟糕,就像我等妈时一样,以前老婆也经常抱怨我不接电话,不回信息。我想她一定也很难受。不要让身边的人觉得你是这样的。
- 遇到问题了,一定要勇敢面对。比如这次因为医院的失误导致的等待。就应当通过合理的方式去表达,传统的忍气同声不好。当然,一定要注意在游戏框架内。比如:投诉银行可以到银保监会进行投诉,医院有专门的病人纠纷处理中心,北京12345专门解决市政相关问题等等。
垂类社区
垂类社区指代有着明确内容导向的社区,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讲,做好垂类社区需要关注两点:“垂类”和“打穿”。
定义垂类社区
垂类社区是指由明确内容取向的产品社区,例如体育社区虎扑,搞笑社区最右等。定义垂类社区的意义是,发现哪些垂类存在成为社区的可能,如何判断垂类社区的价值。
判断一些垂类是否存在成为社区的可能性,标准是需求规模是否足够大。需求规模=受众数量*需求频率。以买房为例,虽然买房需求很强烈,规模也很大,但是需求频率很低,所以需求规模并不大,形成社区的可能性不高。类似的垂类还有旅游。判断受众数量,可以借助已经成型的综合内容平台“频道”划分。以腾讯新闻的频道流为例,大致可以判断出财经、动漫、音乐、二次元、区块链用户流量较大,有成为社区的可能性。
垂类社区VS综合社区
综合社区 | 垂类社区 | |
---|---|---|
需求导向 | 综合社区初始阶段往往更加偏向满足工具价值,比如Ins的滤镜工具、小红书的种草价值 | 垂直社区初期更加偏向内容价值,可以为用户提供体育方向的相关内容价值 |
用户 | 用户天花板更高,没有明确的人群特征 | 用户天花板跟垂类用户规模直接相关,天花板较低,但是人群有明显的兴趣特征 |
设计逻辑 | 综合社区关注产品实用价值、娱乐价值和社交货币 | 垂直社区关注“需求打穿”(后续详细说明) |
垂类社区设计
垂类社区关注“需求打穿”,垂类社区往往能够提供其他综合社区无法提供的价值,这是其立身之本。做的比较好的垂类社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价值。
打穿的标准是,在市场上有数量和质量占优势的内容供给;给用户留下深刻影响,当用户想要消费该垂类内容时能唤醒用户;行业内形成品牌声誉。这里需要说明,打穿垂类更多依赖的是运营,而非产品。
为什么风靡欧美的story在国内水土不服
昨天我们在讨论产品时提到了story功能,这个始于snapchat,在instagram上达到顶峰的功能,为什么在国内很难看到效仿成功的人。
功能诞生之初,微博、微信都进行了跟进,但从结果看,微博story功能式微,微信的时刻视频也基本销声匿迹。是什么产生了如此的不同?
造成这种反差的根本在于,国内外社交环境不同。snapchat创新出story,本质目的在于进一步降低用户展示自我的心理压力。当然,这也阐述了story的内核在于降低用户生产压力,将账号塑造为一个丰满的个体。ins能将其发扬光大,也是因为符合了这一精神内核。在ins上,每一个用户都努力将自己美的一面展示给其他人,但随着而来的社交压力可行而知,story完美的降低了这一社交压力,收到追捧自然而然。
国内微博与微信展现出来完全不同的特征:微博MCN化,生产者大多垂直且目的单一(获取流量),对于无法获取流量的story,生产者并没有意愿将自己变得丰满,也很难做到这一点,消费者对生产者的期待也核心在内容,而不是人。微信的社交压力来自复杂的社交关系,而不是单一的平台价值取向,所以更新UGC方式并无法有效降低用户心理压力,功能所能带来的成效可想而知。
如果说国内什么产品在story上可能有所作为,我以为是快手。
产品工作记录(四)
截止2021年6月,我们发布迭代了4个版本,我们遇到的最核心问题是。看上去迭代在按部就班,需求按照优先级。但从实际结果并不理想。从用户角度,从1.0开始,后面4个版本并未带来显著差异。核心价值也没有得到凸显。
从产品角度看,热门事件仍然是有市场的,但是从团队能力看,并不具备做热门事件的能力。核心表现在两个方面,第一,缺乏发现热门事件的能力;第二,缺乏持续追踪事件相关内容的能力。从用户层面讲,表现为:热门事件少,更新频次低,更新速度慢。另外,编辑能力也是缺乏的,作为新闻内容的筛选者,筛选人应当具备基本的新闻人素养,我们暂时并不具备。
刨除热门事件,我们消耗了3天的时间来讨论,如果产品导向兴趣主题。我们输出的长远价值是什么?确定了:核心用户创建筛选主题内容——系统推荐——普通用户浏览的产品结构。但就如何实现该长期产品愿景,大家心中的判断并不一致。
我们细节的讨论了:
- 如果先做RSS,用户将产品当做工具使用怎么办?(RSS缺乏商业价值,规模也有限)
- 如果我们直接让用户创建筛选主题,那用户为什么要参与到筛选主题的工作中,如果让用户持续的筛选内容?
- 从其他平台上直接同步内容的主题 和 需要筛选的主题是否需要从用户层面进行划分,方便用户理解。
最终,我们觉得还是应该先提供工具,然后提供共创主题的产品路径。大致产品顺序会是:
- 给用户提供同步三方账号的能力,增加内容丰富度。
- 给用户提供同步三方内容的能力,提供共创新闻主题的能力。
- 为用户提供创建主题、筛选内容的能力,尝试引导用户创建个人品牌。
- 增加互动机制,包括推荐语、评论、认可、分享等。
- 构建核心用户创建筛选主题内容——系统推荐——普通用户浏览内容的产品生态。
前四步完成标志着产品整体的成型,是验证产品形态是否可行的核心。如果可行,应该能吸引一批优质用户筛选和消费主题内容。
咖啡行业认识
关于咖啡行业的一点点认知:
如果一个行业能使人上瘾,那这个行业一般比较好。比如烟草、酒、茶、咖啡等。
零售咖啡是一个挺好的行业。原因有三:1.咖啡成瘾,可持续性强。2.终端附加值高,咖啡从咖啡豆售卖,到终端,有数百倍附加值。3.有人文空间,星巴克的自由空间。
中国的咖啡市场800亿左右,星巴克占250亿。
星巴克中国共有5000家门店,一线城市2000家,上海占900家,北京500家,广深各300家左右。
咖啡行业是一个自上而下,从一线城市开始发展扩散。原因可能是,一方面咖啡是舶来品,另一方面中国并不盛产咖啡。
世界咖啡供应产地核心在赤道沿线,中国只在云南有小块产地。电影《一点就到家》中提到的咖啡原型是“普洱咖啡”,质量已经算全球有名。
咖啡行业细分品类较多,包括门店、take away、速溶等。
相关播客节目:
产品工作记录(三)
确定好愿景和实施规划后,执行方案成为我们必须要攻克的问题。具体下来,我们需要解决如下问题:
- 在我们的抓取工具能力尚未成型时,如何吸引到第一波用户?
- 有限的运营能力第一步应该做什么事情,达到收益最大化?
- 产品的早期迭代应该做些什么功能?
这中间没有太多逻辑在里面,我们只是基于个人之前的经验(这听上去不严谨,但我相信大多数产品早期,决策都是这样产出的),我们确定了两个方向:
- 热门事件追踪
- 高质量兴趣主题
确定热门事件追踪是因为“事件有始末,吃瓜吃完整”。很多新闻不是一个孤立的点,往往有前期的背景和后期的发展,当前的资讯平台并没有满足用户这方面的诉求。
高质量兴趣主题,这是看到即刻早期在内容选择上挑选了类似“苏拉雷斯咬人”之类的垂类内容,效果很好。
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应运而生,今日、订阅、发现、我 四个一级入口的产品结构。
我个人对“今日”持保留意见,因为在MVP的产品设计理论中,除去最核心的价值功能,不应该消耗精力在其他事情上。我们第一个tab是为了让用户感到我们的设计更加新颖一些,就从功能而言,订阅完全覆盖了它的功能,所以很难说它起到了多重要的作用。
上线后“今日”一方面受到用户好评,认为设计好看,另一方面用户也表示内容更新不及时,老是这几个事件没有更新。造成这样印象的原因也是这样的设计版面,图片占据了视觉重心,下面内容的更新用户往往注意不到,所以觉得只要事件不更新,事件进展的更新并没有变化。
在执行过程中,我们遇到了很多的现实问题,万条丝缕,难以计数,随后记录。
产品工作记录(二)
打破信息茧房使我们做产品的愿景,如何实现这个愿景,这需要一个相对周密可靠的规划。这个过程耗费了我们半年的时间做前期探索。
如果说推荐是用户被动获取信息的过程,那RSS就是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。这里我们调研了众多关于RSS的相关内容。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:
- RSS起步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步阶段,基本与博客发展同步。博客为RSS工具提供内容来源。
- RSS因为依赖用户主动发现内容、筛选内容的能力,对互联网发展情况和个体能力要求较高,从始至终国内用户规模并不大。
- RSS一定程度上是反人性的。更具象的说,“主动获取信息”是反人性的。
- RSS工具是反商业的,到目前为止,RSS都没有找到很好的盈利模型。是一个没有想象力的行业。
- 当前国外主流的RSS工具包括:feedly、reader、RssReader等,基本依赖工具付费支撑发展。国内用户付费习惯的缺失,没有很好的RSS工具。
- 国内做过很多RSS思维衍生的尝试,包括:豆瓣九点、即刻(3.0版本)等等,均未成功。基本死于用户规模有限,无法商业化。
- 当前RSS衍生出的播客产品有兴起之势。
虽然RSS订阅产品在国内未能兴起,但RSS用户却从未消亡,RSS需求也真是存在。在国内产品中,即刻曾经借助RSS的思路,实现了用户的初步积累。我们对即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完整的调研,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点:
- 2015年下半年,即刻1.0发布,核心围绕:内容抓取+编辑精选+精准PUSH。
- 2016年初,即刻完成对基础功能的完善,用户规模达到DAU 10W+.
- 2016年下半年,即刻开始尝试内容主题泛化,丰富内容,用户规模变化不大。
- 2017年初,即刻开始尝试将内容抓取能力工具化,即:将内容抓取能力开放给普通用户。因为内容消费被稀释,未能成功,在尝试几个版本后,下线相关功能。方向导向社区化。此时用户规模到80w+。
- 社区化的尝试较为成功,用户规模最高达到700w+。
- 最后,因为监管问题,下架。再上架时彻底社区化。
因为我们的项目属于团队内部孵化项目,未得到公司级的支持,所以在资源上有很大的限制。重运营的项目在没有专业人员和资金支持情况下,很难做好。所以我们初步形成了:
- 借助内容抓取+运营筛选实现用户原始积累。
- 工具平台化,普通用户加入筛选团队,实现内容泛化,用户群扩大。
- 形成内容筛选者和内容消费者双向互动的生态,产品平台化。
规划制定后,具体的执行方案,成为我们的又一难题!
产品工作记录(一)
2020年下半年,我们开始着手设计一款新产品。至于为什么做这款产品,我理解领导是基于两方面考虑:一方面,随着对当前产品的认知加深,对其抱有的期望值也逐渐丧失,团队需要新的刺激,避免成员不稳定流失;另一方面,如果领导希望更进一步,需要有实质性的业绩进展,这显然是当前产品无法实现的目标。
在产品选择上,并没有使用经典的先发现市场需求,后演化产品的思路。而是通过自我构思,架构出了一个产品形态。这建构的产品形态中,我们提出的愿景是——摆脱信息茧房.
2013年今日头条依据机器推荐,迅速崛起,后面一骑红尘。随后头条内部产品的发展(包括抖音、西瓜视频等)都依托强大的推荐能力。机器推荐在迎合用户喜好的同时,弊端也日益明显——机器在不断推荐用户看过的、近似的内容,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。从理性上看,信息茧房是不好的,因为它会造成认知偏见(Cognitive biases),思维僵化,与时代脱钩。
当然这样认知,我们不是第一个。早在传统媒体(搜狐、新浪新闻)尚未没落,头条尚未崛起的时代,关于人工推荐(编辑精选)和机器推荐的争论就很激烈。信息茧房作为机器推荐的弊端也被提出。只是结果证明,谁也无法违背人性——人都是懒惰的,不喜欢甄别内容的,机器推荐能更好的迎合人性。
机器推荐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,但并不意味着在价值取向上的胜利,正如张小龙(微信创始人)极为克制的机器推荐思想。我仍然相信,一个好的企业需要赢得尊重,并不仅仅是赢得利益。带着这样的价值取向,我们希望可以做出一些努力。
当然,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意味着商业方向,毕竟商业产品还是要追求商业成功。为了迎合人性,完全依赖用户主动探索是不可靠的,所以推荐是必然的。所以我们的问题便变成了:刨除单一的机器推荐,推荐还有什么出路?社交推荐似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,微信视频号的成功也应证了这一点。网易云音乐提供了 用户创建歌单——系统识别歌单相似度——系统推荐歌单的产品路径。利用人与人兴趣的相似度,来提升推荐内容的品质,这是一个不错的思路。
如何将产品从一个理念落地为一个产品?我们开始了第一步的探索!